在岭南的烟雨朦胧中,一缕米香穿越两百年光阴,在九江镇的桑基鱼塘间萦绕不散。这缕米香,源自一瓶名为“九江双蒸”的佳酿——它以珠江水为魂、以岭南风物为骨,既是广东人舌尖上的乡愁密码,亦是中华酒文化中独具风骨的岭南篇章。
九江双蒸的酿造密码,镌刻在珠江水系的肌理之中。西江与北江交汇处的九江镇,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桑树根水经地下岩层过滤,钙镁离子含量恰到好处,与珍珠米碰撞出清冽甘甜的化学反应。19世纪广州十三行繁荣时,九江双蒸随水路远销南洋,成为华侨行李中的“必备品”。民间流传“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九江双蒸酒”,在海外,它被亲切地称为“故乡水”“家乡酒”。
这种情感联结在文化中留下深刻印记。粤曲《十字歌》唱道:“一枝竹仔会生芽,九江双蒸香万家”,将酒香与乡情编织成歌;20世纪20-30年代,双蒸酒成为广佛民间通行米酒,甚至被写入流行文化。对于离乡游子而言,一杯双蒸酒是味觉的锚点——酒中的米香、豉香与陈肉香交织,唤醒对桑基鱼塘、龙舟竞渡、粤剧唱腔的集体记忆。正如广东远航酒业集团董事长关正生所言:“九江双蒸不仅是酒,更是岭南文化的符号,承载着华侨对故乡的精神寄托。”
2009年,九江双蒸酿制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何松贵带领团队,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推动创新:通过微生物技术优化酒曲配方,提升酒体稳定性;开发“双蒸1821酒庄系列”“精米系列”等新品,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2014年,“九江双蒸酒”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酿造范围涵盖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如今,九江双蒸博物馆成为文化地标,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其中半数为海外华侨。馆内复原的清代酒坊场景、互动式酿酒体验,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一粒米到一滴酒”的百年蜕变。每年端午,九江镇举办“双蒸米友狂欢节”,市民在酒馆潮流活动中品酒、听曲、赛龙舟,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在此交融。
九江双蒸的全球化之路,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企业通过“文化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将龙舟文化、粤菜文化与酒品结合,打造“岭南文化体验套餐”;在海外唐人街开设品鉴会,用双蒸酒配烧腊、肠粉,让外国友人通过味觉感知中国。2020年,九江双蒸出口量同比增长30%,产品覆盖东南亚、欧美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这瓶穿越两百年的米酒,正以创新姿态书写新篇章。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酒厂,从地域名酒到全球文化符号,九江双蒸用时光沉淀出岭南文化的韧性——它像西江水般包容,既承载着渔家儿女的烟火日常,也流淌着华侨游子的乡愁血脉。当全球华人举杯时,那缕穿越时空的米香,永远映照着岭南故土的温情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