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的烟雨氤氲中,端午的龙舟鼓点震醒了九江镇的河涌,也唤醒了九江双蒸酒窖里沉睡的米香。当龙舟竞渡的呐喊与酒香交织,这一杯传承两百年的佳酿,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成为岭南人乡愁的载体、文化的图腾。
龙舟竞渡中的酒香记忆
端午的九江镇,河涌如血脉般纵横交错,龙舟如离弦之箭劈开碧波。自明清以来,扒龙舟便是这里最盛大的节俗,而九江双蒸的酒香始终萦绕其间。1992年九江国际龙舟赛的盛况被《申报》记载:“烟水亭为九江名胜,湖光云影间,龙舟十余艘竞渡,朱旗翠帜驰逐中流。”彼时,岸边观赛的百姓手中或许正捧着一盏双蒸酒,酒香与锣鼓声共振,将拼搏的豪情与节日的欢愉一同饮下。
九江双蒸与龙舟的联结,远不止于观赛佐酒。20世纪80年代,九江酒厂便开始打造“龙舟酒”,将龙舟竞渡的拼搏精神注入酒魂。如今,无论是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还是端午期间九江镇的大小龙舟赛事,九江双蒸的旗帜总与龙舟鼓点同频共振。据统计,九江酒厂20余年来支持龙舟事业超3000万元,酒香与龙舟的深度绑定,让“吃过龙舟饭,饮了龙舟酒”的民谚在岭南大地流传至今。
侨乡血脉中的乡愁密码
对于漂泊海外的岭南人而言,九江双蒸是“故乡水,家乡酒”的具象化表达。自上世纪初沿海居民出国务工以来,这杯米香醇厚的佳酿便随着华工的足迹,远渡重洋至港澳、东南亚乃至欧美。在异国他乡的唐人街酒肆里,一杯双蒸酒能瞬间唤醒侨胞对桑基鱼塘、龙舟竞渡的记忆。正如海外游子所言:“这酒里泡着岭南的蝉鸣与稻香,喝一口,便回到了九江的端午。”
九江双蒸的出口传奇,甚至催生了“出口九”的昵称——本地人戏称其为“老街坊”,调侃中透着对这杯“故乡水”的深情。2024年南海龙舟超级联赛上,香港演员张兆辉划着单人龙舟穿越“龙门”,手中握的不仅是船桨,更是对祖籍佛山丹灶的乡愁。而九江双蒸作为赛事冠名商,将龙舟精神与酒文化一同推向世界,让“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九江双蒸”的盛景延续至今。
端午习俗里的酒香诗篇
端午的九江,家家户户门悬菖蒲、艾草,桌上摆着九江双蒸与碱水粽。这杯米酒不仅是节日宴饮的标配,更与驱邪祈福的习俗紧密相连。旧时九江人相信,饮过龙舟酒、食过龙舟饭,便能“全年身体健康,无忧无愁”。这种将酒香融入生命仪式的智慧,让九江双蒸成为岭南民俗的“活化石”。
近年来,九江双蒸更以创新姿态拥抱端午文化。2025年端午,九江酒厂推出限量版“龙舟双蒸”,以当季新米与桑树根水酿造,瓶身印有清代龙舟竞渡的木刻版画。而在西樵山“半山扒龙船”锦龙盛会上,九江双蒸与铁人三项表演赛、龙舟拔河赛等新式赛事深度联动,让传统与现代在酒香中碰撞出火花。正如酒厂负责人所言:“龙舟是九江的筋骨,双蒸是九江的血脉,两者交融,方显岭南文化的生命力。”
酒香浸润的文化新生
从龙舟竞渡到端午宴饮,九江双蒸始终是岭南文化的“味觉符号”。它见证了九江镇从桑基鱼塘到“水上南海”的蜕变,也承载着海外侨胞的乡愁记忆。2024年,九江酒厂投资运营的“水上南海·南国酒镇·乐醍1821项目”落地,将潮流餐饮、老字号零售与酒文化体验融为一体,打造出岭南文化的新地标。
在九江侨乡博物馆,吴家大院的展厅里仍陈列着双蒸酒的酿造器具,讲述着“夫妻店误撒酒入饭,意外酿出双蒸传奇”的故事。而今,九江双蒸不仅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以“酒+影视”“酒+旅游”“酒+文化”的模式,构建出多元业态共生的生态圈。当龙舟鼓点再次响起,这一杯米香,已化作岭南文化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浪花。
端午的龙舟终会靠岸,但九江双蒸的酒香却永不散场。它以米为骨、以水为魂,将岭南的乡愁、龙舟的精神与酒文化的传承,酿成一杯穿越时空的佳酿。正如清代诗人笔下的“庆举双蒸醉月明”,这杯中的月光,永远映照着岭南故土的温情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