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了!“广州三年展”年底重磅来袭,四大主题公布
本届三年展的主题“化作通变”,取自《庄子·天道》中的“万物化作,萌区有状”和《文心雕龙》中的“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化作”指向当前世界演化时事物与现象的化育生成,“通变”则是借古人之思来表达今天我们对艺术发展的态度。此处的“通变”涉及了两个维度:“贯通”与“求变”,四位策展人分别从各自或内部或外部的视角探查艺术与世界伴生中所产生的情感、形态与责任。
本届三年展的主题,经过学术委员及策展团队讨论,拟围绕“变化”展开。一个以“变”为特征的时代意味着什么?生物、信息、航天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模式的多样生成,全球化格局的震荡……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庞杂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量级和速度交织在一起。回顾刚刚过去的三年,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打破了人类对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乐观预期。那么,艺术何为呢?去中心化、多学科交叉或许只是表象,其在“变”中的内质更需要置于历史中再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40余年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生成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早体会其先锋性与复杂性的地方。“广州三年展”作为广东美术馆重要的学术项目,从2002年创立至今,一直以艺术的形式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2023年,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即将落成,未来广州三年展的展出场地也将迁往新馆。因此,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将会是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将观察的视野扩展到更长的历史阶段和更广的空间维度,审视今日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巨大变局。
【策展人介绍】
王绍强,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二级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参与策划广东百年美术大展,是2017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广州影像三年展,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总策划与文献展策展人。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009年入选广东省“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广东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艺术权力榜”上榜人物,被评为《国家美术》年度风云人物,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吴洪亮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
吴洪亮是齐白石及20世纪美术史研究专家及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雕塑项目。在他的主持下,北京画院美术馆入选首批9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北京画院出版的研究成果及推出的展览,连续多年获文旅部等机构颁发的十余个国家级奖项。吴洪亮参与策划将齐白石的艺术带到中国澳门、匈牙利、日本、希腊等国家及地区展出,获得了业界及各国观众的好评。参与组织“策展在中国”论坛、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等有影响的学术项目。2015年,他荣获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19年,吴洪亮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2021年,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全球征集项目的策划委员会主任。近年来,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出版专著《一叶知秋》。
吴洪亮多年受邀担任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评委。同时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文旅部干部管理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等院校授课,并多次受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日本京都博物馆、韩国毅斋美术馆等机构发表演讲。
菲利普·多德因其在艺术领域,沟通中欧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了多个奖项。作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并因其在文化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文学博士)。
1997年至2004年期间,他担任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院长,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称赞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在创新和新思想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声誉”。1998年,首相邀请菲利普·多德和ICA陪同他首次访问中国。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期间,菲利普·多德筹划了多位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创新展览,如扎哈·哈迪德和安迪·沃霍尔等。1999年,他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举办了欧洲首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和舞蹈的艺术节。离开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后,菲利普继续投入发展中欧文化关系的全职工作中。2008年,他作为英国“时代中国”(China Now)艺术节的发起人之一,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向欧洲观众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化的菁华。此外,他曾在伦敦、北京、广州、莫斯科、新加坡和纽约等地策划了多个展览,其中包括小野洋子、萧勤等重要艺术家。
他与广东美术馆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在2008年,菲利普首次受时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邀请参加在英国牛津举行的西方博物馆馆长的重要峰会。此外他还在广东美术馆策划了多个西方艺术家个展,包括2016年的肖恩·斯库利展和2019年的玛吉·汉布林展。
艾墨思出生于德国科堡,在柏林艺术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学习艺术和人文学科,1987年至1995年,他在柏林的社会科学中心担任研究助理。1995年至2004年,他生活于纽约。2004年回到柏林后,他创办了《在线艺术杂志》(artnet.de),并在2004年至2008年担任主编和执行主理。2008年和2009年,他担任柏林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执行董事和艺术总监。2014年,他搬到了北京。同年,他策划了23位北京艺术家在柏林的展览“8号道路”。2018年到2020年,任江西省世界瓷都景德镇的陶溪川中国艺术文化项目艺术总监。现任《兰迪》杂志总裁、清华大学的副研究员、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成员、国家现当代美术馆专业委员会成员。
姜俊博士是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生活、工作于上海和杭州。自201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明斯特艺术学院等高校教授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他是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会员。
2019年被邀请作为Hyundai Blue Prize 2019的初评评委;2020年作为上海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和科学艺术委员会创始委员;2022年担任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公共艺术部分策展人。
【主题阐述】
第一部分:边缘
策展人:吴洪亮[中国]
“它们自有其意义,如时代碎片的闪光,折射出异样的精彩。”
吴洪亮以《边缘》为题,讨论那些发生在边缘却不容忽视的问题。地缘中的边缘往往是对外交流的最前沿,思想与艺术的生发之地。以广州为例,在其多元的文化土壤中,个体特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与包容,但广州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地域的整体形象因而被弱化,显得相对“边缘”,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同样,这种“边缘化”不仅体现在地域上,也体现在创作方式上,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历程中,有一些个性独特但并未汇成洪流的尝试,恰是今天艺术生态的支点。它们自有其意义,如时代碎片的闪光,折射出异样的精彩。
第二部分:慢板
策展人:菲利普·多德[英国]
“本次展览极力避免落入寻找‘下一位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的俗套,反对当前全球化的艺术界大为推崇的商品化现象。”
虽然世界变幻莫测,但目前超全球化和超数字化仍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利普·多德观察到,某些方向上,艺术正愈发与世界反其道而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慢艺术”,回归并重新审视传统材料和媒介,关注身体及其能力和极限,并拥抱“慢时光”。如今,一些年轻艺术家正在使用传统材料和媒介来讲述国家或地方故事;而不少老一辈艺术家可能很早就已开始使用传统材料和媒介进行创作,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本次展览《慢板》极力避免落入寻找“下一位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的俗套,反对当前全球化的艺术界大为推崇的商品化现象。
第三部分:触屏
策展人:艾墨思[德国]
“而在今天,数字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互动的方式产生了全球性影响。”
艾墨思以《触屏》为题探索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回顾历史,在文化观念上,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自然主义深刻塑造和影响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与认识论联系,而西方的功利主义则认为自然是可供开发和积累的资源;而在今天,数字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互动的方式产生了全球性影响,相较于中西方有很大差异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未来走向将更加相似。
第四部分:内生
策展人:姜俊[中国]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本土观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中国性’。”
姜俊以《内生》为题,从全球回眸本土,基于本土的现实展开反思。1978年以来,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艺术话语中,中国当代艺术长期的“走出去”和“全球化”导向形成了某种自我“东方化”和“自我异域化”的“中国特征”和“中国情调”。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本土观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中国性”,而是期待一种深入本土文脉中,能和当下生活和当下意识产生对话和强烈共鸣的艺术创作。这个板块试图转变视角,从以西方为中心的“冲击和反应”说转向以中国为中心的“内生动力”说,更多的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在2008年后的本土生产和生态,欣赏和接受,特别关注艺术对中国社会、本土意识、传统遗产的表达和展现。
来源:南方都市报
